新四军第八团团长周骏鸣,虽然在部队中的资历颇为深厚,但他却未能在1955年那次重要的军衔授予中获得军衔。即使按照他的资历,原本完全有资格获得中将甚至上将的军衔。这一切的背后,实际上与一段复杂的历史往事有关——早年间海通富配资,周骏鸣曾因叛徒的出卖而被捕,并在狱中签署过一份悔过书。虽然这段历史并未完全抹去他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,但却使得他在1954年时被调离部队进行审查,从而未能参与授衔。
众所周知,新四军在成立初期,共有八个团,其中的五个团长在1955年的授衔时成功获衔,然而,作为新四军第八团团长的周骏鸣,却意外地落选了。这件事引起了许多人的疑问:为何这位曾经名列新四军八大团长之一、战功赫赫的英雄人物,竟然没有获得应得的军衔?事实上,第八团的历史地位一直非常高,尤其在新四军的历史上,“老八团”更是享有崇高的声誉。那么,周骏鸣为什么没有参与授衔呢?
展开剩余70%回顾第八团的历史,它的前身是由桐柏山游击队扩编而成的“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”。这支队伍初时只有七人和三条枪海通富配资,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,逐渐成为一支拥有2000多人的红军部队。虽然最初该团被划入了高敬亭的第四支队,但很快就脱离了该支队,成为了新四军的第五支队。在皖南事变之后,它又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,最终发展成了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,并在1949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。周骏鸣在这一支队伍中的角色和地位非常重要,因此,他的经历值得深刻回顾。
周骏鸣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的焦老庄,最初曾加入河南军阀靳云鹗的部队。随着冯玉祥的介入,靳云鹗的部队被收编,而周骏鸣所在的部队也随之转入了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。在这段时间里,周骏鸣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升任营长,并参与了中原大战。1931年11月,周骏鸣所在的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了宁都起义,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,随即改编为红5军团,周骏鸣被任命为团长。
尽管周骏鸣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,但他对共产党的认识并不深刻,曾一度决定离开红军回老家。尽管朱德曾与他谈话,但周骏鸣最终仍然选择了回乡。直到1932年,他才在确山县委书记王国华的引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组建了桐柏山游击队。这支游击队后来发展壮大,成为了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,并最终被编入新四军。
随着战争的推进,周骏鸣逐渐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,包括新四军第八团团长、第五支队副司令等,甚至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了华中军区参谋长。按理来说,他的资历完全能够获得中将或更高的军衔。然而,周骏鸣最终未能参与授衔,这与1954年他因历史“旧账”被调离部队审查有着直接的关系。
1935年3月,周骏鸣因叛徒的出卖被捕入狱。在狱中,他与另一位被捕的交通员兰德修策划了一场“假投降”的行动,企图借此机会迅速通知外界其他的同志。在敌人逼迫下,他们签署了悔过书,试图换取更好的待遇。总政治部对此作出结论,认为当时周骏鸣的签字是出于无奈,并且肯定了他在革命中的贡献。尽管如此,由于这一“旧账”,周骏鸣被调任至水利部担任副部长,并因此转为地方干部,未能继续参与军事授衔。
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看出,尽管周骏鸣的军事生涯非常辉煌,但因为那段“悔过书”的历史,他未能获得应有的军衔。这一选择,也许是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交织下的一个必然结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胜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